close

12.陰陽公廟

創建年代:清道光七年(西元1827年)

歷史沿革:傳先民渡臺時攜帶陰陽公香火以祈平安,某日因同行鄉友病生,因自得陰陽公「香火」庇佑,病情奇速奏效,很快痊癒。里人為感念「陰陽公」保佑離鄉背井異地生活的這群人,口耳相傳陰陽公可治怪病,頗受里人尊崇。清道光七年(西元1827年)里人集資籌建本廟,正殿主祀陰陽公,為陰陽都司總管,漸漸成為大北門內重要信仰之一。陰陽公因司陰陽二界,故其臉部造型為黑白二色,極為特殊。

日明治三十二年(西元1899年)日本政府擬於廟地周圍建郵便局官舍因,因而被徵收助償五十圓,里人邱玉梯與竹巷口街保正召集里人商議重建廟堂,購地十八坪(花園町三丁目五四番地,花園小學西南側)與重建費金計百五十圓,不足乃由街坊居民捐寄附金興建之。日明治三十四年(西元1901年)九月動工,翌年元竣工。及至日大正十三年(西元1924年)又因廟前道路拓建廟宇受損,二次大戰期間廟宇受盟軍轟炸毀損。戰後於民國五十二年(西元1963年)重建。民國七十三年(西元1984年)再修,單殿建築,前面之騎樓面,原與忠義路的五帝廟極為相似,騎樓面是燕尾屋脊為特色。民國一○四年重建落成,今貌改為閩南式建築型式。另外,大北門內原興隆宮、辜婦媽廟於日治時併廟遷建於竹巷口街,今公園小校南側內,及至日昭和十七年(西元1924年)陰陽公廟與興隆宮、辜婦媽廟三廟管理人皆為鄭成,因而將興隆宮、辜婦媽廟的神像合祀於陰陽公廟,各為一室奉祀。

文物:清代古匾「陰陽都司總管」。

環境描述:廟前緊臨道路,廟堂狹窄。

保存狀況:良好,民國104年重建落成。

文資身份:無

文化資產價值:府城少見的民間信仰。

陰陽公廟外貌.jpg

陰陽公廟外貌

陰陽公廟大殿.jpg

陰陽公廟大殿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的頭像
  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

    樹谷文化基金會考古推廣補助

    臺南歷史考古普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